古今中外大多数人择偶都是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媒妁之言”也是一种传统媒介。中国的婚姻媒介在改革开放前种类很少,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不断增多。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出现了如下婚姻媒介:
1.专职媒人:解放前,中国就有专职的媒人做媒,就是所谓的“明媒正娶”。专职媒人是一种常规职业,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2.介绍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除了男女自由恋爱之外,有许多人是由介绍人牵线搭桥而认识的。介绍人大都是当事人的亲朋好友或同学同事,纯属帮忙性质,不收取费用。但婚事谈成以后,当事者也会送礼物感谢介绍人。
3.婚介所、电视红娘: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
聚集了一批年龄在30岁左右的未婚青年,其中以女性居多,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大龄青年”的未婚人群。这些年轻人大多文化程度较高,工作及其它条件也较好,所以择偶的标准也比较高。但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择偶较难。各地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除了积极开展大龄未婚青年的相识交友活动之外,还向社会发出了求助的呼声。于是,婚介所、电视红娘、俱乐部及报刊杂志的征婚广告等非传统的婚姻媒介应运而生,随之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4.现场速配:为了给一些忙于工作的年轻人提
供择偶机会,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兴起了“速配”风。由组织者搭平台,邀请若干有意择偶的男女青年当场面对面介绍自己的,然后各自挑选中意的异性。如果两人互相选中对方,则现场“速配”成功,以后双方自行深入的接触。这种介绍方式是公益性的,也有收取低价入场费的。后来,这种现场速配有了种种新的形式,费用也越来越高。
5.网络媒介:网络媒介的兴起是跨进21世纪之后的事。随着上网人数剧增和网络内容的丰富,网络已成为越来越多中青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上网甚至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媒介以其庞大的信息量和迅捷的联系方式在未婚青年中有着很大影响,一些比较大型的网站不断举行相亲大会。使年轻男女的择偶范围得以大大拓宽,并且更为直观。
如今,自由择偶取代了包办婚姻,的确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不过,自由择偶,独立确定婚姻关系,比过去由父母包办更富有挑战性。如何行使择偶自由权,根据什么原则去判断婚姻伴侣“般配”与否,怎样通过择偶阶段的努力去争取婚姻的成功美满,成了新时代、新社会里青年男女需要认真探求的一门学问。 |